在工业生产的庞大体系中,焊接工艺作为金属结构连接的核心手段,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、石油化工、航空航天、船舶制造等众多领域 ,从日常使用的汽车、家电,到大型的桥梁、压力容器,再到精密的航空航天器部件,焊接无处不在。而焊缝质量,无疑是决定这些工业产物和设施安全性、可靠性与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。
一旦焊缝存在缺陷,后果不堪设想。在石油化工行业,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若焊缝质量不佳,可能引发泄漏,导致火灾、爆炸等严重事故,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,还会对人员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;在航空航天领域,飞行器的关键部件焊缝出现问题,极有可能在飞行过程中引发结构失效,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;在船舶制造中,船体焊缝的缺陷可能致使船舶在航行时出现漏水、结构强度下降等问题,危及航行安全。
为了确保焊缝质量,焊缝探伤应运而生。焊缝探伤是采用各种检测技术和方法,在不破坏被检测工件的前提下,对焊缝内部及表面的缺陷进行探测和评估,它如同给焊缝做 “体检”,及时发现诸如裂纹、气孔、未熔合、夹渣等各类缺陷 ,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或改进,从而保障焊接结构的质量与安全。
然而,焊缝探伤并非一帆风顺,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难题。例如,不同的焊接工艺和材料会对探伤结果产生影响,像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焊缝,其探伤难度就远超传统金属材料;复杂的焊缝形状和结构,如多层多道焊、曲线焊缝、T 型接头等,容易形成探伤盲区,使得缺陷难以被有效检测出来;同时,缺陷的种类繁多、形态各异,准确判断缺陷的性质、大小和位置也具挑战性,探伤过程中还可能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,如电磁干扰、噪声等,导致检测信号失真,影响探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这些难题严重制约着焊缝探伤的效果和效率,亟待更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焊缝探伤的 “疑难杂症”
(一)常见缺陷难识别
在焊缝中,气孔、夹渣、未焊透、未熔合和裂纹等是最为常见的缺陷类型 。气孔是焊接时熔池中的气体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形成的空穴,呈球形或椭球形,单个气孔回波高度低,波形稳定,从各个方向探测,反射波大致相同,稍一移动探头就消失;密集气孔则为一族反射波,波高随气孔大小而不同,探头定点转动时,会出现此起彼落的现象。夹渣是焊后残留在焊缝的熔渣,表面不规则,分点状夹渣和条状夹渣,点状夹渣的回波信号与点状气孔相似,条状夹渣回波信号多呈锯齿状,反射率低,波幅不高,波形常呈树枝状,主峰边上有小峰,探头平移时波幅有变动,从各个方向探测,反射波幅不相同 。
未焊透是指焊接时,接头处母材与母材未完熔透,一般位于焊缝中心线上,有一定长度,在厚板双面焊缝中,未焊透位于焊缝中部,声波在未焊透缺陷表面类似镜面反射,用单斜探头探测时有漏检危险,单面焊根部未焊透类似端角反射,探头平移时,未焊透波形稳定,焊缝两侧探伤时,均能得到大致相同的反射波幅 。未熔合是指熔焊时,焊道与母材之间或焊道与焊道之间,未完熔化结合的部分,当超声波垂直入射到其表面时,回波高度大,探头平移时,波形较稳定,两侧探测时,反射波幅不同,有时只能从一面探测 。裂纹的回波高度较大,波幅宽,会出现多峰,探头平移时,反射波连续出现,波幅有变化,探头转动时,波峰有上下错动现象 。这些缺陷的回波信号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,在实际探伤过程中,探伤人员很容易产生误判,导致无法准确识别缺陷类型,进而影响对焊缝质量的准确评估。
(二)表面与近表面缺陷易漏检
焊缝表面的反射波会对探伤信号产生严重干扰,使得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测难度大幅增加。在使用超声波探伤时,由于声波在焊缝表面的反射和散射,探伤仪接收到的信号变得复杂,容易掩盖缺陷信号。例如,在一些表面粗糙的焊缝中,探伤仪的信号波动较大,难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具体位置和大小。同时,探伤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,对于一些微小的表面及近表面缺陷,常规的探伤手段可能无法有效检测到。如涡流探伤虽然对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敏感,但检测深度有限,一般仅适用于检测表面及近表面几毫米范围内的缺陷,对于稍深一些的近表面缺陷就可能漏检 。
表面及近表面缺陷如果被漏检,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,由于受到外力、腐蚀等因素的作用,这些缺陷可能会逐渐扩展,导致焊缝的强度和密封性下降,最终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。比如,在化工管道中,表面及近表面的微小裂纹可能会在介质的侵蚀下逐渐扩大,最终导致管道泄漏,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 。
(叁)复杂结构检测阻碍多
当焊缝所在结构形状不规则或存在空腔时,探伤工作会面临诸多阻碍。以形状不规则的焊接件为例,其表面的不平整会导致超声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复杂变化,产生多次反射和折射,使得探伤信号变得杂乱无章,难以分析。在检测具有空腔的结构时,空腔内的空气会对超声波产生强烈的衰减和散射,影响探伤的有效范围和信号的准确性 。
这些复杂结构不仅增加了探伤的难度,还严重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。为了检测这些复杂结构中的焊缝,探伤人员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采用多种探伤方法和探头进行多角度检测,即便如此,仍可能存在检测盲区,无法全面检测焊缝质量。在大型船舶的复杂焊接结构中,由于结构的复杂性,探伤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,而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,给船舶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风险。
超声波探伤仪,原理开启探伤新篇
(一)神奇的超声波
超声波,作为一种频率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波 ,具有的物理特性,这些特性使其在焊缝探伤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从频率和波长的角度来看,超声波的高频率决定了其波长短的特性。这一特性使得超声波具有良好的指向性,就像一束光线能够沿着特定方向传播一样,超声波可以集中地向一个方向发射,从而在探伤时能够精确地确定缺陷的位置。在检测一条长焊缝时,超声波能够沿着设定的路径传播,准确地找到焊缝内部的缺陷,而不会像低频声波那样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散射,导致检测精度下降。
超声波还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和能量。它能够穿透较厚的金属材料,深入到焊缝内部进行检测 。这是因为超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时,能量衰减相对较小,能够保持较强的信号强度。以常见的金属材料为例,超声波可以穿透数十毫米甚至更厚的钢板,而不会因为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失去检测能力。在对大型压力容器的焊缝进行探伤时,超声波能够穿透容器壁,检测到内部焊缝的缺陷情况,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。
此外,超声波在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,会发生反射、折射和波形转换等现象。当超声波从一种金属材料进入焊缝中的缺陷(如气孔、裂纹等)时,由于缺陷与金属材料的声学特性不同,超声波会在界面处发生反射,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被探伤仪接收,从而为检测缺陷提供了重要依据 。这些特性使得超声波能够敏锐地感知到焊缝内部的微小变化,即使是极其细微的缺陷,也难以逃过超声波的 “探测”。
(二)探伤仪的工作机制
超声波探伤仪的工作机制基于超声波的传播特性,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转换和处理过程,实现对焊缝缺陷的检测。
探伤仪内部的核心部件 —— 超声换能器,在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它能够将电能高效地转换为超声波能量,并定向发射至被检测的焊缝中 。超声换能器通常由压电材料制成,当在压电材料上施加交变电场时,材料会发生机械变形,从而产生超声波。这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,是超声波探伤仪工作的起点。
当超声波在焊缝中传播时,一旦遇到缺陷,由于缺陷与周围材料的声学特性存在差异,部分超声波会被反射回来 。换能器在发射超声波后,会迅速切换到接收状态,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,并将其转换回电信号 。这个过程就像是雷达发射电磁波,遇到目标后反射回来被接收一样,只不过超声波探伤仪使用的是超声波来探测焊缝中的缺陷。
接收到的反射电信号会传输至探伤仪的信号处理系统,在这里,信号会经历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处理流程。首先,信号会被放大,因为反射回来的信号往往比较微弱,需要放大才能进行后续的分析 。接着,通过分析信号的时间、幅度、频率等参数,并结合已知的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,探伤仪能够精确计算出缺陷在焊缝内部的位置 。通过测量发射与接收超声波的时间差,并利用数学公式,可以计算出反射点(即缺陷位置)距离探头的距离;根据反射信号的幅度大小,还可以估算缺陷的尺寸,幅度越大,通常意味着缺陷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更强,尺寸也可能更大 。
探伤仪还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反射信号的频率变化等特征,进一步揭示缺陷的性质,判断是裂纹、气孔还是其他类型的缺陷 。经过信号处理后的反射波信号,通常会以波形或图像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,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波形或图像,直观地了解焊缝内部的缺陷情况 。整个工作过程高效而精确,使得超声波探伤仪成为焊缝探伤的有力工具